当前位置 :
为什么有些博物馆不让开闪光灯 博物馆为啥不让用闪光灯
更新时间:2024-04-27 20:17:11

导语:你逛过博物馆吗?在每个城市都是有博物馆的,而且还是各种各样的博物馆,比如说美术馆、历史博物馆、人类学博物馆、自然历史博物馆、科学博物馆。不过,在观赏博物馆的时候,我们有些行为是被禁止的。比如说,在博物馆里面不能开闪光灯。那么,为什么有些博物馆不让开闪光灯呢?以下是小编的详细介绍哦。

为什么有些博物馆不让开闪光灯

1、闪光灯让陶器褪色

文物中很多颜料都会被光分解。彩色陶器表面覆盖了一层脆弱的颜料,用闪光灯拍摄这些陶器,容易导致表面颜料加速褪色。最严重的情况,可能就属秦兵马俑了,早期挖掘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防护,刚挖出来的兵马俑其实是彩色的,但数小时后就见光褪色,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土俑。

部分博物馆的彩色陶俑表面的颜料已经褪色,成了如今灰蒙蒙的模样。为了保护这些文物,博物馆内的灯光都较暗,只在文物上方或前后方设置一小束灯光,方便游客观看。

2、闪光灯让纺织品“漂白”

古代的纺织物多采用天然有机染料,如靛蓝、花青素、紫草素、小襞碱等,这些染料在光照作用下会发生褪色,通常称为“光漂白”。

这其中的机理较为复杂,但多数研究表明,染料光漂白可以分为染料的直接分解和氧化分解两种途径。直接分解一般需要能量较高的紫外光,发生条件稍显苛刻;而氧化分解对光的要求不高,加上氧气无处不在,在平常条件下,光就能促进染料分子和氧气发生反应,“轻轻松松”氧化染料,让纺织品“漂白”。

3、闪光灯导致绘画“黯然失色”

相比于纺织品,古代绘画通常使用无机颜料,如铅白,朱砂等等,但使用无机颜料也不能抵抗闪光灯的威力。

举例来说,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会使用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,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、稳定以及颜色鲜亮,广受画家们的欢迎。莫奈、梵高、毕加索等绘画大家的作品中都大量使用了这种颜料。

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,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,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。

光照对藏品的破坏还远不止于此——红外光虽然能量较低,但是其显著的热效应可以加速纸张、木器等纤维素丰富的藏品脱水开裂;有机藏品,比如动植物标本、骨器等中富含的羰基、芳基等发色团,同样可以在光照的条件下被激发,发生氧化,或干脆直接被分解。

为什么光具有破坏力?

1、光携带能量

所有的光都蕴含着能量,这些能量是导致文物老化的原因之一。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,文物表面会产生光化学反应,导致文物表面的分子分解,或与其他物质反应,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特征。

光的能量并不是平等的。光在传递能量时并不连续,而是分成一个个的小能量包,每个能量包对应一个“光子”。越蓝的光,光子的能量就越大、越高能,通常而言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越大;而就算总能量相同,越红的光,造成的光化学破坏也更小。

因此,光对文物的影响,一要看其本身携带的总能量大小,二是看其光子能量分布,即多少光子是高能的、多少光子是低能的。前者可以用“照度”来近似,而后者可以用“色温”来近似。

2、照度与色温

光的能量,严格上应该用辐射功率来衡量。但是日常环境中,我们主要是用眼睛接收光,最常用的判断标准就是眼睛感受到的明亮程度,所以在讨论可见光的能量时,我们常常使用“照度”——把光强折合为人眼感受到亮度。照度在物理学上的定义,是反映光照强度的一种物理量,其物理意义是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。

光子能量分布,严格上应该用光谱信息来衡量。当光源的颜色与某一温度下绝对黑体的颜色相同时,该黑体的绝对温度为此光源的颜色,这一指标称为色温,也称做“色度”。生活中许多热源发出光线的光谱为近似黑体的光谱,这些热源包括白炽灯泡、烧得通红的铁水、行星等。博物馆和摄影一般不会使用奇怪的光源,所以,我们可以用“色温”来描述一般光源的光子能量状况,色温越高,高能光子越多,光化学破坏力也越大。

保卡通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保卡通(baokato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邮箱:  联系方式:

Copyright©2009-2021 保卡通 baokatong.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