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
关于民国时期的金条
更新时间:2020-08-15 00:00:00

民国的时期,一根一两金条大概可折为30块银元,此时黄金有非常强的购买力。

民国初年,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采取金本位制度,黄金交易频繁,而上海金市的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,是世界第三大金市。1935年,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中规定,凡持有黄金、白银现货者应向国家银行兑换法币,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黄金政策,不外乎收兑黄金以防止黄金外流、充实法币和抑制通货膨胀,抗战后期采取的是抛售黄金与黄金储蓄并用政策,以稳定币制,内战时期则由于通货急剧膨胀,被迫再度铸造金条。

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黄金被称为上币,主要用于大宗交易或收藏,流通状况多见于史书。最早出现的黄金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郢爰,至西汉出金饼、马蹄金等,再到后来的各类金锭金条等等,由于黄金材质特殊稀少,可以有效的稳定市场经济及货币流通,因此颇受执政者欢迎。

保卡通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保卡通(baokato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保卡通 baokato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