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
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
更新时间:2020-10-04 00:00:00

1、井田制:形成于商代,盛行于西周,瓦解于春秋,废除于战国。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,所有权属于周王,所谓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。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,而无所有权,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。

2、均田制:485年,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,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,颁布均田令,推行均田制,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。其内容为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。丁男受露田40亩,桑田20亩;妇女受露田20亩,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;土地不得买卖。受田者年老或死亡,露田归还国家,桑田传给后代;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。

3、更名田:1669年,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,归现在更种人所有,叫作“更名田”。该土地制度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,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。

保卡通专稿内容,转载请注明出处
不够精彩?
保卡通(baokato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保卡通 baokatong.com 版权所有